电信业启动络安全试点 或为运营商带来新契机
推安全APP建安全生态圈;力推安全。中国移动上线试运行位置服务基地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发布首款定制安全尊御Z7 MAX。中国联通推出加密;WO+开放平台推出络支付安全解决方案"沃盾"。
电信业安全紧迫性凸显
从络大国向络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成为之电信业之殇。
360互联安全中心新近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安全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360卫士共为全国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骚扰80.1亿次,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了61.8%;拦截各类垃圾短信约80.0亿条,较第一季度有所下降。骚扰的识别与拦截量以每天11万次的差距首超垃圾短信,正取而代之成为电信骚扰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 2015年第二季度360互联安全中心共截获安卓移动平台新增恶意程序样本550万个,是2014年全年的1.68倍,其中八成恶意程序会消耗话费;累计监测到移动端用户感染恶意程序6573万人次,平均每天恶意程序感染量达到了72.2万人次。
无独有偶,工信部上月底发布的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显示,二季度,12321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有效垃圾短信举报34691件次,内容涉及商业广告推销宣传、涉嫌违法犯罪等。同时,二季度工信部组织对40余家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80款,涉及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扣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问题。
连日来,实名制、恶意扣费等话题备受关注。从9月1日起,电信企业在通过各类实体营销渠道销售卡时,将要求用户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器上进行验证。不仅如此,对2013年9月1日前入的未实名老用户,必须进行实名认证,否则将面临停机的风险。实名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2010年,工信部就下文要求实施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尽管此后几年工信部一直致力于推行实名制,但由于遭遇"软执行"等原因,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用户抵触使用实名制的SIM卡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此番,实名制时间表正式敲定,亟待配套措施跟进,在此情况下,电信业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被摆在了台面上。
运营商迎互联+安全机遇
ABIResearch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络安全市场规模为49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将翻一番至98亿美元。ABI称,中国的络安全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络安全和移动安全技术的成熟,对于终端用户体验和解决方案质量的追求将变得更为重要。
今年5月,陌陌、易、支付宝、携程、艺龙等互联企业因各种原因接连出现服务中断的现象,一时间,络安全领域雾霾笼罩。业内人士认为,频发的络安全事件反映出我国企业的络安全意识不足,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互联的未来是连接一切,这已成社会共识,而安全无疑是"互联+"时代连接一切的基石。互联+安全可以产生无限可能,运营商在该领域将大有可为。与此同时,互联化、跨界融合已成为运营商转型的关键所在,运营商以开放联合的姿态携手产业链各方以构建安全生态圈,也是时势所趋。
电信业乃"互联+"的神经中枢,对运营商而言,在安全领域继续发力成为必修课。运营商拥有海量信息数据,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无疑具有先天优势,应抓住互联+的机遇,携手产业链伙伴,加大安全产品的研发与布局,以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抵御性能强的信息安全类产品增加客户黏性,打造竞争力。与此同时,借鉴Verizon、AT&T等英美国运营商在络和信息安全产品布局方面的先进经验,或许可以给国内运营商创造新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