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水域中的浮游生物不断补充进入网箱满足鱼类摄食的需要。这种方式适合于水质肥、浮游生物丰富的水体。一般来说,每升水中含有浮游植物万个以上,浮游动物个左右(≥15℃以上的积温在℃以上,pH值7.0左右)的水体可以不投饵养殖链、鱼。
每立方米放养夏花鱼种50~尾,进箱时间应尽可能提前。养成鱼每立方米放养鱼种20~30尾,放养时间宜在秋、冬季。以浮游动植物各自的优势决定放养比例。浮游植物占优势的水体以鲑鱼为主体,嘴鱼≤20%(包括搭配鱼类);在浮游动物占优势的水体以嘴鱼为主,鲢鱼≤40%(包括搭配的鱼类)。放养密度和比例宜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调整。如果养殖中发现鱼种生长不理想,可分箱减少放养密度,或者补充人工饵料或在网箱区施肥培养浮游生物。
养殖水体宜选择透明度较大(一般在50厘米以上)、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水体(5毫克/升以上),pH值、水温条件视养殖品种需求确定,一般要求≥15℃以上积温在℃以上为宜。无论苗种、商品成鱼的养殖均采用单养方式。放养规格、密度视养殖品种、养成规格、养殖工艺而定,苗种质量按常规养殖标准。
饲料原料及营养指标每种养殖鱼种对不同的饲料原料吸收利用率不同,因此,生产人工配合饲料选择合适的原料组成是十分重要的。饲料原料可分为蛋白原料和能量原料两种,一般将蛋白质含量高于20%的原料叫蛋白原料,低于20%的原料叫能量原料。蛋白原料又分为动物蛋白:如鱼粉、蚕蛹、肉骨粉、血粉、羽毛粉、水解蛋白粉等;植物蛋白:如熟豆饼、菜枯、花生枯、棉籽饼等。能量原料(又称能量饲料):如小麦、玉米、麸皮、米糠、次粉等。一般要求幼鱼、鱼种原料的粒径在0.3毫米以下,成鱼原料粒径在0.6毫米以下。
养殖水生动物所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五大类。由于食性不同,对营养素的需求也不相同,由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一般均以鱼肉或全鱼分析指标作参考标准配制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动植物蛋白比、能量、能量蛋白比、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视养殖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求而定。人工配合饵料形状软、硬颗粒饵料、浮颗粒饵料、糜状饲料、团状饲料、鲜活饵。
投饲技术①上浮抢食驯化:驯化的目的是为了观察鱼群摄食活动,掌握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驯化前停食1~2天。根据养殖鱼类需求确定日投饵次数,每日按时投饵。每次投饵前敲打器物(框架、船梆、饲料桶?)发出声响,投入一小把饵料到网箱中部,间隔10秒钟左右,再敲击发出声响,再投入一小把饵料。无论有没有鱼上浮抢食,都要坚持,每次驯化时间20~30分钟,一般5~7天可驯化成功。驯化成功的标志是投饵船靠近网箱,鱼群上浮等待抢食。②转食驯化:目的是让肉食性水生动物从摄食活饵逐步转化到摄食死饵(鲜、冰鲜)以及转化到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采用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诱食剂的方法进行驯化。③日投饵次数和投饵量:日投饵次数:一般日投饵次数随水温升高而增加,鱼苗、鱼种投饵次数多于成鱼,无畏鱼类多于有胃鱼类。日投饵量:确定日投饵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投饵率表进行,二是按鱼当日吃食情况确定。每次投饵时,坚持小把撒投饵料,在第一小把饵料吃完后,再撒投第二小把。开始撒投频率慢,随摄食鱼群增大,加快撒投频率,以后随摄食鱼群减少,逐步减慢撒投频率。鱼形成上浮抢食的习性后,不再摄食的鱼会下沉游开,摄食鱼群逐步减少,当鱼群减至二至一成时,可停止投食。这就是投饵“慢一快一慢,少一多一少”,“八成饱”,“九成饱”的投饲原则。
分级饲养按同箱规格基本近似,个体大放养密度减少的要求,进行分级饲养。分级饲养有三个好处:一是加快鱼类的生长;二是避免大吃小;三是网目增大,利于水体交换,提高单位负载量,降低饵料系数。浸浴消毒将鱼赶到网箱一角,用竹竿架上隔离,用密眼布或塑料布制成的“浸浴箱”从网箱外套入包围鱼群,按“浸浴箱”体积计算用药量,药物经溶化后倒入箱内浸浴,浸浴时间视浸浴要求而定。施药后要密切观察鱼的反应,届时抽掉竹竿放出鱼群,撤除药物“浸浴箱”。
为保证用药时间,防缺氧浮头影响药浴效果,最好使用氧气瓶充气增氧。将一根直径10毫米的塑料管的一端固定在盘成圆形的钢筋上(管子同样盘成圆形),圆的大小视“浸浴箱”而定。塑料管上有许多小孔。管的另一端接氧气瓶。使用时将钢筋连同塑料管沉入网箱中,用减压阀控制输氧量,水温26℃~28℃时,一瓶氧气可供千克成鱼3~4小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