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亡前两年,明清曾有机会建立澶渊之盟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214/c1usddq.html
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固然是有气节,但气节不能当饭吃,救国并非一种路径,有时候天子守国门的效果,往往不如到大后方打持久战,难道这些道理崇祯帝不明白?不,他当然明白。他手下的大臣们也很明白,但这不妨碍他们阻挠这件事,考虑到崇祯性格善变,他们必须保持政治正确,爱国的表白一直是无比正确。北方的强敌,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其实心里也明白,所以他们在筹备和谈时也贴心的给崇祯留出了善意的余地。不和亲就不和亲,我们和蒙古的亲。不割地就不割地,但我们辛苦抢到的地面可不是从你身上割的。你们总要认可现状。不赔款倒是不赔款,但你大明朝总是要意思意思,咱们签个协议,以年度团购的名义,每年我们给你们提供一千斤野山参、一千张上好貂皮,你们只需要象征性的花费一百万两白银、一万两黄金就可以。从此后,你们两国以兄弟相称,开放互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永保和平,如何?这份合约的精神跟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非常接近,当年的“澶渊之盟”带给了宋辽之间百年和平,皇太极大概也很满足于这种形式。大明王朝年财政收入在崇祯时期下滑严重,只有四五百万两,清朝的竹杠相当于其四分之一,但假崇祯把握住和平窗口,恢复到明朝比较好的财政时期,有个两三千万两年收入,那么这点交易,实在无损于大明财政健康,更不用说,每年花费在北方的国防事业上的费用比这些要多得多。从后金到清朝,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为什么这样没有进取心?实在是前面有很多不好的先例,蒙古人入主中原,不过百年,仓皇北窜,国运再也不振;几百年前的大金算是亲戚,下场更是悲戚,被堵在中原联手做掉。“胡无百年运”是他们心中的一个魔咒,别看“七大恨”喊得山响,其实并没有实质政治诉求,利用明朝衰微,多占点便宜才是主要目的,皇太极自己也说:“皇考(努尔哈赤)本无必成帝业之心”,打到哪儿算哪儿,本来我们就是光脚的,穿上布鞋还是草鞋、进展到什么程度都不吃亏。后金(清)主动求和这事儿可不止一回,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宣大,后金(清)都跟地方官员合议过,一直到崇祯十五年(年)的松锦大会战胜利结束,明军惨败,主帅洪承畴被俘,皇太极仍然不屈不挠的传来了谈判意图。我们以战促和,就此打住吧,说实话我们也打够了,杀敌五万自损一万,关键是我们人少啊,这样耗下去我们也受不了。明朝接到了这个友好讯号,崇祯秘密授权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和谈,陈新甲派出了马绍愉前去谈判,这个规格并不太高的代表团却获得了皇太极的热烈欢迎,谈判过程也比较顺利,曙光马上重现,历史即将改写。关键时刻,马绍愉从边关发回来的一件密函被陈新甲不小心放在了案桌上,他家的书童错看成了《塘报》,按照惯例转给了各省驻京办传抄,谈判条款因此泄密,爱国大臣们义愤填膺,把陈新甲当成了秦桧一样的卖国贼,纷纷上书弹劾。崇祯骑虎难下,绝不肯把自己的幕后主使身份暴露,将错就错,斩杀了陈新甲。群臣一见除掉了首恶,无不拍手称快,北方的马绍愉再也没有等来授权签约的通知。假如真的签订这份合约,解决掉后顾之忧,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早日回防京师,京师命运未必可知。一年半后,北京城破,崇祯自缢,爱国者们先是掏钱,后又倒戈,大顺军退出后,清军进入,继续倒戈,从容地爱着新成立的国家。景山上的怨魂仍在不停地发布着罪己诏,但它也知道,世间从无后悔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