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我们讨论野生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复制链接]

1#
#深度好文计划#

在与茶友或茶商的日常交流中,相信你一定听过“野生茶”、“野茶”、“荒野茶”等等概念,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接近的名词,意思是一样的吗?

不得不承认,野生茶、野茶等概念,是近几年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产茶省份,都有或多或少的“野生茶树”分布,也都能在当地市场上看到标称“野生茶”的产品。但其中分布数量最多的,是云南省。

但如果你进一步问及什么是“野生茶”或“野茶”?得到的答案又五花八门。

大部分茶友甚至商家对“野生茶”这三个字的认知和了解都浮于表面,不够全面和深入,那作为茶友,我们在面对商家给我们宣称“野生茶”时,又该如何判断商家所说的“野生茶”是不是真正的“野生茶”呢?

本文就深入聊聊“野生茶”,尤其是“云南的野生茶”。

在详细聊大家口中的“野生茶”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三个茶树类型的相关概念: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文章略长,没耐心的可直接跳到最后一节总结部分。

一、野生型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以茶树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享誉世界。之前的文章里曾经介绍过,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的茶树分类体系,将茶树分为30个种和4个变种,其中云南分布有其中的23个种和3个变种,分别占茶组植物分布于中国和世界的76.47%和72.22%。

陈宗懋在茶学巨著《中国茶经》中曾明确指出:野生茶的含义应该为野生型茶树。

在云南茶树资源研究中,通常将现存的有性群体种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代表性植株分别是巴达山茶树王(已死亡)、邦崴茶树王,和南糯山茶树王(已死亡),目前野生型和栽培型茶王分别是普洱镇沅的千家寨茶王(厚轴茶)和临沧凤庆的锦绣茶祖(大理茶,也有说是栽培型,业内有争议)。三王并存,也用事实证明了云南在世界茶树王国中的地位。

(普洱镇沅千家寨九甲乡的野生大茶树网图侵删)

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所有植物(当然也包括茶树)都有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两个概念。地理起源是指某一植物分类群从无到有的自然过程,一般以地质年代(百万年)为单位来计算。栽培起源指的是野生植物被人工驯化的过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时间通常只有几千年到一两万年。

云南是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的说法已经被全世界所公认,但“远古茶树的物种起源于什么”的问题学界至今尚无盖棺定论,有一种被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茶树由第三纪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进化而来,且专家们在云南临沧、普洱等多个地区都发现了木兰化石遗存,也从侧面证明了云南作为茶树起源地的事实。

而茶树的栽培起源,同样是在地理起源中心及周边区域的滇东南和滇西南地区,但由于云南地处偏远,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文字记载的历史远不如靠近中原地区的其他茶区更为详尽,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种茶饮茶的历史文字记录却是在四川。但从茶树的基因演化等相关证据则证明,茶树的栽培起源与地理起源所在的云南地区相重合。

滇东南和滇西南地区低纬度高海拔和热带雨林气候,使茶树得到了充分演化,形成了以“大理茶(C.taliensisMelchior)”和“普洱茶[亦称阿萨姆茶,C.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Kitamura]”等为主体的茶组植物次生中心。然后以此为中心,沿澜沧江怒江水系、西江红河水系、云贵高原斜坡、长江水系四条传播路径向北向东进行传播。

其中的“大理茶”便是野生型茶树,而“普洱茶”则为栽培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普洱茶”和“大理茶”一样都是植物学概念上的名称,不是我们平日所说的“普洱茶”品类名称。

野生型茶树,也称为“原始型茶树”,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性特征。

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所以这个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原始茶树先祖的后代们,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30变种4变种),其中大部分是我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野生型茶树。

上面所提到的“大理种”只是这些野生型茶树中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之一。除大理茶外,大厂茶(C.tachangen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老黑茶(C.atrothea)等都属于野生型茶树。野生型茶树一般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且多与木兰科、壳斗科、樟科、桑科、桦木科、山茶科等常绿宽叶林混生,且由于保守型强,人工繁殖、迁徙成功率较低,但较少罹生病虫害。

(张宏达茶组植物分类体系,五室/五柱系多为野茶种)

从张宏达教授的茶树分类体系看,其中的五室茶系和五柱茶系基本都是野生型茶树,秃房茶系和茶系则主要为栽培型茶树。(关于张氏茶树分类体系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